top of page

生活素質不止物質

新高中通識科的「社會與文化」範疇,當中的三個單元﹕「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和「全球化」,或多或少都與「生活素質」的討論有關。直接如「今日香港」的「生活素質」主題,或「現代中國」的其中一個問題﹕「改革開放政策對國家的整體發展和人民生活產生什麼影響?」,以至「全球化」單元中經常討論的貧窮議題等。

然而,要探究這些「社會與文化」的問題,我們必須首先思考什麼是「生活素質」,並追問應如何思考?為誰探究?討論「生活素質」是為了及可能會解決(或產生)些什麼問題?

忽略主觀感受

其中一個流行的「生活素質」討論角度,視物質的增長等同「生活素質」的提升,其「邏輯」如下﹕由於金錢收入增加,又或科技日新月異,令現代化的城市生活質素,遠較「落後的」農村或第三世界地區優勝。在這種理解下,我們對「生活素質」的討論,儘管有時也會加入文化精神的因素,但仍然是以「國際級」學校、「西九式」基建,以至亞運奧運這些大型文娛康樂項目,作為「生活素質」的指標,其實並沒有脫離物質的層次。這種視點,基本上忽略了活於其中的人/社群是否真正感到開心、自在和自由等包含主觀感受的元素,也無法理解在不同的時地、對不同的人群,建造更多高樓大厦、生產更新的電腦科技、擁有更豪華的運動和文娛場館,是否都意味着「生活素質」有改善。

以菜園村事件為例,我們應怎樣思考和理解村民的不遷不拆訴求?如果用「放諸四海皆準」的物質/金錢至上原則去思考,菜園村民的要求,恐怕很快會被歸納成只是為了爭取較高賠償額的策略,無法理解一些長期居於村內而要被迫離開的居民的主觀感受——包括感到過去的生活正被連根拔起、未來將流離失所,又或對政府犧牲弱勢社群的憤怒。

避免未經思考 以己為中心

對認為高鐵重建就代表現代化的商界,村民的不遷不拆只是「阻住地球轉」;對正在學習通識教育的同學來說,短暫地離家出走,可能為避開父母管教;但對居於村內幾十年的長者來說,被迫放棄習慣的生活,卻很可能意味着痛苦的開端。這就是處於不同的社會位置、生命周期和人際關係中的社群(商人、學生、長者村民), 在面對菜園村搬村時,可能產生的不同思考。如果我們能夠習慣把議題置放在特定的空間、時間和人脈關係中去理解,便能夠避免作出一些未經深思、以己為中心的簡化結論。

不同階級、年齡、性別、種族的人群,在相同或類近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下,所經驗的「生活素質」是否都一樣?所欲求的有質素的生活,又是否相同?面對這些與「生活素質」相關的問題,想快速地獲得一種先於歷史經驗、漠視特定社會脈絡的「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能夠解決些什麼問題?還是會衍生不求甚解的習慣?這是「社會與文化」範疇以至整個通識課程所追求的思考方法嗎?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 2015 by Joyce Chu Man Yee. Proudly created by Joyce 

Follow Us
  • Google+ Black Round
  • Facebook Black Round
  • Instagram Black Roun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