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讓少數族裔融入香港

不少同學都是講座或展覽的常客。事實上,若同學刻意記錄講座內容,或為展覽資料拍照,資料他日或成為思考專題研習題目的好點子,有助同學設計出具特色的專題報告。以下整理一個中四同學聆聽講座及參觀展覽的經歷。相信毋須着墨太多,大家讀畢經歷後都會明白,講座與展覽可以成為拓闊視野的好機會﹕

講座﹕阿V與香港人

少數族裔融入香港社會從不是易事,膚色、文化、語言的不同都是少數族裔融入和參與社會的絆腳石。該次講座其中一位講者是印度裔的Vivek Mahbubani(阿V),在香港土生土長。他能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和受着香港本土文化影響。雖然他的成長道路比我更波折重重,但他現已成為一位成功融入並參與香港社會的香港人。

由於阿V擁有印度裔的膚色,於求學時期曾被同學取笑,但阿V透過說笑的形式回應,將一些具攻擊性的說話看成有趣的事情,結果與香港人打成一片,他在講座上更說「他人已不在意我印度裔的身分」。

阿V樂觀、積極的心態使他得到香港人接納。現時阿V不時主講講座和棟篤笑表演,與香港人分享他作為少數族裔在香港遇見的趣聞,一起開懷大笑,從而參與和融入香港人的群體之中。

相片展覽﹕「看懂.看不懂」

還記得小時候學寫中文字,要逐筆逐畫把字勾勒出來。這對中國兒童可能已是一件難事,更何况是十多歲才到香港、對中文字毫無認識的少數族裔青年呢?「看懂.看不懂」相片展覽正正呈現了少數族裔學習中文的挑戰。

當我在場內戴上特製眼鏡,就能體會到少數族裔一開始學習中文字的困境。他們眼中的中文字可能只是零碎的筆畫,令他們摸不着頭腦,感到無助和氣餒,根本看不懂。

相中的少數族裔青年不少都抱有理想,例如各自希望成為社工、醫生、教師等,有部分人更能說多種語言,但中文成為一大障礙。當中不少人亦因不懂中文,對「港人」的身分認同感降低。雖然學習中文很艱辛,但他們仍願意花上大量時間練習。可惜中文字寫法較為複雜,他們又較遲才接觸到,所以學習過程難度之大使人驚訝。

攝影展亦呈現出有部分少數族裔被中文學習窒礙了「向上游」的機會,難以實現理想。參觀攝影展之前,我沒發現少數族裔學習中文難度是這樣大,這攝影展使我重新了解少數族裔的困境和反思社會對少數族裔的支援確實不足——他們是最弱勢和長期被忽視的族群。

眼見他們在紙上以「拼音」寫下自己的理想,但我深知中文可能是窒礙他們成就理想的絆腳石,我看得懂的,但他們看不懂,這令我反思。2014年《施政報告》提及加強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希望社會更積極支援少數族裔,亦盼望少數族裔青年能學好中文,實現理想。

聆聽講座及參觀展覽後的反思

上述的講座與展覽,主題同樣是香港少數族裔。為什麼他們的命運會如此不同?阿V的經歷固然令人羨慕,有人認為他之所以能成功融入香港並能實踐社會參與,主要與個人樂觀、積極的性格有關。他能扭轉他人對他的不了解或歧視,以幽默感交朋友。另外,他亦不介意被人取笑,反而勇於打開心窗與別人交流。

不過,「性格」能否就解釋一切?究竟還有什麼因素令阿V與其他少數族裔有不同的命運?而作為香港的一分子,我們可如何幫助一些未能享有阿V般際遇的人?這將是一個很好的研究主題,值得進一步探究。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 2015 by Joyce Chu Man Yee. Proudly created by Joyce 

Follow Us
  • Google+ Black Round
  • Facebook Black Round
  • Instagram Black Roun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