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留守兒童問題

當我們看城鄉差異以及城市化問題時,相信不少同學也研究過在發展背後所付出的代價,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留守兒童的問題。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均到外地工作,而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這群兒童一般是與自己的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國家教育部公佈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約有二千二百萬人。

國家教育部提出,兒童時期是培養個人認知水準與社會認知水準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兒童心理從不成熟走向成熟,也是心理異常問題出現的高峰時期,但並不認為留守兒童因缺乏父母的關懷及照顧,會影響兒童心理狀況。其中理由是人生的各年齡階段都會遇到心理問題,心理問題長期積累,到達一定程度就轉化為心理疾病。但心理問題不應被妖魔化,它並不一定都會發展成為心理疾病。部分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混淆了二者概念,誇大了其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有人更將極端個案等同於整體。

總體來說,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是沒有差異的,其心理健康狀況也是正常的。農村留守兒童身上存在的心理問題也並非為其所獨有,無論是城鎮兒童,還是農村兒童,可能都存在著這些問題。雖然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這些心理問題可能相對突出一些,但不能因此把這些問題當作留守兒童的“專屬”問題,更不應將不規範的心理測量等同科學的心理測量。現在當判斷農村留守兒童是否存在心理障礙時,無論是方法還是結論,都存在許多的誤區。

不過,同學可推想到留守兒童衍生的一些真正問題。首先,留守兒童是極易形成孤獨無靠心理。因為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裡感到空虛和孤獨,繼而產生抑鬱等問題是常見的。父母外出打工,與孩子聚少離多,使孩子心靈成為一個空曠的山谷。他們缺乏了父母的愛撫和教育,幼小的心靈裡由於缺少親情,性格容易變得封閉、冷漠、自卑、無助和自棄。

另外,隔代教育代溝深。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新知識、新觀念、新潮流不斷湧現,不要說爺爺、奶奶們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就是父母也會和孩子有著很大的差距。因此,隔代教育讓他們之間難以找到共同的語言,讓許多留守兒童不接受爺爺奶奶的教育,也不願意和爺爺奶奶交流,從而使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化解,越積越多。

還有,留守兒童易受社會不良風氣渲染。在農村經常出現婚喪嫁娶之事。父母在外打工,就讓孩子前去代表。他們同成人坐在一起吃宴席。在宴席上,一些成年人有意或無意教孩子吸煙喝酒。漸漸地,大一些的孩子經不住誘惑,學會了吸煙喝酒。另外,鎮上的網吧對孩子誘惑也非常大,他們拿著爺爺奶奶給的錢,跑到鎮上通宵上網,夜不歸宿。這不僅影響孩子學習,對孩子品質也有負面的影響。更甚是因為生活單調,不少留守兒童都會厭棄學業,加上天天吃學校食堂那千篇一律的飯菜,使得留守兒童更加厭惡上學。

藉著留守兒童的議題,同學可以反思改革開放的同時,是不是有不少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呢?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 2015 by Joyce Chu Man Yee. Proudly created by Joyce 

Follow Us
  • Google+ Black Round
  • Facebook Black Round
  • Instagram Black Round
bottom of page